百年征程波瀾壯闊,百年初心歷久彌堅,
聆聽黨史故事,感受百年風華,
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紅色故事,
追憶崢嶸歲月,傳承紅色基因。
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市城控集團現推出“黨史我來講”主題活動,引導集團廣大黨員干部、職工群眾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學黨史、悟思想,弘揚黨建精神,發揚紅色傳統、展現國企擔當。
講述人:俊豐綠建集團機關黨支部宣傳委員、采購部職員 唐少華
第二章 改天換地 從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的黨史故事:
心記黨恩 情系漳河——吃水不忘筑壩人
漳河來源千萬峰,
每逢雨季鬧山洪。
民工十萬齊心力,
三載辛勤奏大功。
——董必武
1965年5月
1965年5月,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在視察漳河水庫工地后,留下了贊美的詩篇,詩歌形象地反映了漳河的建設背景和現場的火熱場面。
1958年,經國務院批準,規模宏大的漳河水利樞紐工程拉開建設序幕。當年條件異常艱苦,正值三年自然災害,建材、機械嚴重不足,水庫建設只能依靠人力肩挑、背馱、車推。
我外公在當時積極響應號召,也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漳河水庫的建設之中。告別妻兒后,外公推著手推車和同鄉徒步兩天兩夜來到了建設工地。他們不辭勞苦、不計報酬,吃大鍋飯、住草棚屋,和十多萬民工一道戰斗在建設一線,在塵土遮天、炮聲動地、人山人海的現場,開展著一場氣壯山河的革命建設。
作為一名樸實的農民,他沒有豪言壯語,也沒有功名利祿,只是時代的浪潮推動著他一心向黨,聽黨指揮,他的一腔熱血來自他內心的知恩情懷。我外公出生在舊社會,自幼父母雙亡,成為了一名孤兒,歷經了各種磨難和困苦,在新中國成立后,受到革命政府的關愛,分配到了田地,并成家立業,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一切都欣欣向榮。
在漳河建設工程中,我外公是一名爆破手。當時條件差,沒有現代化的通信工具,四人一組的爆破作業,只能依靠搖旗手的指令同步點火,點火完成后需快速撤離。在幾萬人的工地現場,很容易被現場的嘈雜環境干擾,必須集中精力,如果節奏稍亂,爆破不同步,稍晚撤走的人員很容易被爆炸產生的碎石炸傷。爆破工作可以說是險象叢生,每一次的爆破行動下來都是汗流浹背。我外公也因此多次負傷,簡單包扎后又繼續投入到工作中。
經過8年多的大建設,災害頻發的漳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,歷史上多次成功抵御了大汛大旱,發揮了防洪減災的作用,累計提供工農業和城鎮生活用水200多億立方米,過去“十種九不收”的灌區成為江漢平原上的大糧倉。漳河水庫也是全國八大水庫之一,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顆綠寶石,潔凈的水質和宜人的風景,經過不斷建設與發展,現已成為全國4A級旅游景區,成為了荊門的一張名片,并不斷造福著我們后人。
漳河建設工程完成后,我外公和同鄉陸續返鄉,一生默默耕耘,也未提及過他這四年的經歷,再次回到這僅僅相距百公里的漳河,卻過去了四十年,也是外公第一次和我們講述了屬于他的青春歲月,在游船上遠眺無邊的漳河之水,他的眼里飽含著熱淚。
(漳河水庫建設現場圖片)
- 上一條信息: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成果展示(二)
- 下一條信息: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成果展示(三)